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8 点击次数:85
看看清朝末年最后四十年,李鸿章在那段日子里,几乎每件大事都能找到他的身影。
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大人物,人们对他的看法各不相同。有人骂他是出卖国家的坏蛋,也有人夸他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。
不过,无论大家怎么评价他,是好是坏,都得承认他在近代史上是个很重要的人物。
李鸿章能在近代史上留下重要一笔,全靠他独到的眼光和见识。
谁能料到,李鸿章头一回见慈禧,就那么短短几分钟的见面,他就把慈禧给看透了。
他回到家里,跟家人聊起慈禧太后,说她看起来挺有计谋,但可能没啥大本事。就这么八个字,把慈禧的性格说得明明白白。
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那八个字的正确性。
【李鸿章的仕途之路】
1823年,李鸿章诞生在一个当官的家庭里,他爷爷考了两次科举都没考上,灰心丧气之下,就回老家当起了教书先生。
李鸿章的老爸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官,受家里这种氛围熏陶,他从小就勤奋读书,满心盼望着自己以后也能走上做官的道路。
努力总会有回报,1840年的时候,年仅十八岁的李鸿章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一名秀才。可巧的是,就在那一年,英国人靠着强大的军舰和大炮,硬是把中国的国门给轰开了。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大动荡,不少有志气的人开始走上了挽救国家、寻求生存的道路。
第一次鸦片战争后,清朝打了败仗,没办法只能跟英国签了《南京条约》,这下子,清朝自以为的天下无敌梦彻底醒了。
李鸿章在考秀才成功后前往了京城,在那儿碰到了一些很有声望的大官。在打交道的过程中,很多人都觉得李鸿章将来肯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。
不出所料,1844年李鸿章成功考取了举人的功名,紧接着在第二年,他就拜了曾国藩做老师。
1847年,李鸿章成功通过了进士考试。
李鸿章花了七年时间,从一名秀才考到了进士。
由于来自正统背景,李鸿章被儒家文化深深熏陶,这让他的人生看法、价值判断以及看待世界的观念都逐渐定了型。
1851年,太平天国起义闹得沸沸扬扬。清政府那八旗军和绿营军,战斗力实在不行,被太平天国军队打得一直往后退。没办法,清政府只好指望汉族官员了,特别批准他们组织民团,成立地方武装,来跟太平天国对着干。
这个命令发出去后,李鸿章的好日子就快要到了。
1862年,在曾国藩老师的指点下,李鸿章在安徽拉起了一支队伍,名叫淮军。之后,他又和外国势力联手,一起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。
跟外国强国打交道后,李鸿章明白了厉害军火有多关键。他瞧见了那些外国军队用的新式家伙什儿,威力可比清朝的兵器大多了,这让他动了心思,想学学怎么造这些好家伙。
1864年,李鸿章带着他的淮军打下了常州。
曾国藩带着湘军打下了太平天国的老巢天京,这样一来,太平天国起义就彻底失败了。
在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后,李鸿章的地位迅速飙升,几乎能和他的恩师曾国藩相提并论了。
慈禧太后听说李鸿章把太平天国给摆平了,就喊他来京城,这次算是他们俩头一回见面。
【“似有韬略,或无大才”】
李鸿章头一回见慈禧太后,就给了她八个字的评价:“看着挺有谋略,或许没啥大本事。”
在两人还没碰面的时候,李鸿章就已经稍微听说过这位太后的一些事情了。
1851年,咸丰皇上坐上龙椅后,当时只有十七岁的叶赫那拉姑娘就被送进了皇宫,过了两年,她就得到了懿嫔的封号。
1856年,懿嫔宫里添了个大胖小子,名叫载淳,他以后就是同治皇上了。有了这个小皇子后,懿嫔在宫里的地位嗖一下就上去了。
那时候的清朝政府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里面闹着太平天国起义,外面还遭到外国列强的欺负。
可朝廷里的大臣们,居然都想不出咋打退敌人的办法,这让咸丰皇帝特别头疼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打响,英法联军就冲进了北京。清政府的军队根本挡不住,咸丰皇帝没办法,只好带着妃子们慌忙逃跑,只留下恭亲王奕䜣在北京,跟英法联军商量讲和的事儿。
咸丰皇上跑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,到了那儿他就不管国家大事了,整天沉迷于看戏和赏画,结果奏章堆得跟小山似的。这样一来,反倒是给了懿嫔一个帮忙处理朝政的契机。
懿嫔打小就认识字,还常读书,这点很多妃子都比不上。有时候咸丰皇上累了,不想看奏章,就会找懿嫔来帮忙。但咸丰皇上心里还是有数的,他清楚国家大事不能让一个女人来做主。
1861年8月,咸丰帝因为过度放纵享乐而去世。
咸丰皇帝快不行的时候,心里头不放心,想着太子还太小,怕以后朝廷被大臣们掌控。于是,他就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和懿嫔两样宝贝——两个大印。这俩印可厉害了,没有它们两个一起盖章,皇帝的命令就不算数,只能当废纸。
同治皇上坐上龙椅后,钮祜禄太后和叶赫那拉太后就成了宫里的两位太后娘娘。不过,就算这样,朝廷里还是有肃顺他们那八大臣,老跟两位太后过不去,想尽办法要独揽大权。
那八位大臣因为惹恼了两位太后,最后被她们想办法给除掉了,这件事历史上叫“辛酉政变”。
八大臣遭斩后,两位皇太后开始亲自管事,朝廷里没人再敢跟她们对着干。接着,她们让奕䜣当了议政王,三个人一起掌控大权。
结果就是这样,慈禧太后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国家大权,等到太平天国起义闹起来,她又启用曾国藩、李鸿章这些汉人大臣去平定。
李鸿章觐见了两位皇太后,在朝廷上,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都表扬了他。接着,李鸿章向两位太后提议,咱们应该学学西方那些厉害的技术,用他们的本事来增强咱们自己的实力。
李鸿章话还没讲完,就被慈禧太后给打断了。她赏了李鸿章几样东西后,就让他走了。
李鸿章是个精明人,心里明白,要是自己硬要坚持说下去,肯定会惹祸上身,所以他也只能打道回府了。
李鸿章回到家,他儿子听说他今天见了慈禧太后,就好奇地问慈禧太后到底是个啥样的人。李鸿章回了儿子一句:“看起来有点谋略,但可能没啥大本事。”
李鸿章觉得,有个女子能搞定挡在自己前面的麻烦,然后坐上龙椅管国家大事,真是太厉害了,这正符合“挺有谋略”这话。
可眼瞅着国家现在的状况,慈禧太后却不愿改革向前,没意识到国家正处的困境,这也显露出她“没啥大本事”的一面。
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,慈禧太后看起来好像挺有计谋,但其实没啥大本事。
由于议政王奕䜣、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人的多次提议,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步步紧逼,慈禧太后慢慢明白了形势,后来决定支持开展洋务运动。
洋务运动开始后,曾国藩等人大力引进西方的新科技,创办了不少现代化的军事工厂和民间工厂,中国就这样慢慢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。
那时候,朝廷里那些老顽固老想着法子阻碍洋务运动,还好慈禧太后时不时站出来拦住他们,这也算是慈禧太后“挺有手腕”的一个表现。
洋务运动能顺利推进,多亏了慈禧太后的帮忙。但话说回来,洋务运动也有它的短板,就是光引进西方的技术,思想上还是老一套,守着封建王朝的那一亩三分地,这样做肯定走不远。
1895年,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被打败,这样一来,洋务运动也泡汤了。洋务派费了好大劲建起来的北洋舰队,在那场战争里被彻底摧毁了。
洋务运动碰壁后,一些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明白,得从政治制度上动手脚才行,这样一来,维新运动就出现了。
由于维新运动是要改革政治制度,某种程度上等于要重新分配权力,这让掌权的慈禧太后感到了威胁。
所以当袁世凯跟慈禧说,那些想改革的人打算抢权力时,慈禧立马就行动了,她不仅把支持改革的光绪皇帝关在了瀛台,还把谭嗣同他们给杀了。
康有为和梁启超,这两位维新运动的带头人,跑到国外去了。
那场只持续了短短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改革,一眨眼就如风散去,没了踪影,这正是慈禧太后说的“或许没什么大本事”的意思。
要是慈禧太后那时候能一直支持改革,把权力交给光绪帝,也许清朝还能再多存在几十年呢。
【李鸿章的落幕】
就像慈禧让大清衰败那样,李鸿章在初次见面时就瞧出了慈禧的脾气,可他到了晚年,名声也一落千丈。
时代的变迁为李鸿章铺开了成名的道路,他抓住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新潮的契机,走上前台,尽显自己的机智与才干。
有些老外是先听说了李鸿章,然后才了解中国的,李鸿章的影响力真是挺大的。
在洋务运动还挺顺利那会儿,李鸿章在国内国外都挺吃得开,混得挺好。
甲午海战打完以后,搞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就彻底不再参与国家大事了。
可是,平时洞察力十足的李鸿章,这回却没能看透这个时代的本质,也没看清这个时代人们的性情。
他满怀信心地到了日本马关,跟日本人坐下来谈,使出浑身解数保卫大清的面子,差一点儿连命都搭上了。
谈完第三轮后,李鸿章往住处走,半路杀出个日本男的,朝他开了一枪。这枪没打中要害,就是打在了李鸿章左脸上,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。
后来,李鸿章借着这次行刺事件,巧妙让日本方面退让,用最少的损失,他和清政府都觉得能接受的代价,摆平了甲午战争之后的一些麻烦。
他兴高采烈地回来,心里琢磨着会受到国民的热烈迎接,可万万没想到,因为割让土地和赔偿的事情,让他感觉像是被家人抛弃了一样失落。
被人骂得体无完肤,但还是有人懂他,觉得是他让这个像夕阳一样没落的大清又多喘了几口气。
1900年,八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中国。
李鸿章又一次出面去跟人商量事儿,又一次无奈签下了让人心里难受的协议。这回,没人再懂他了,他直接被扣上了“背叛国家”的帽子。
可能李鸿章心里也明白签约不太好,但他一辈子都深信不疑的儒家思想“忠于君主,热爱祖国”让他没法做出超越那个时代的决定。
签完《辛丑条约》以后,李鸿章累得不行,心里身体都垮了,还吐出了血。
1901年11月7日,78岁的李鸿章去世了。
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,他到了中年,特别有远见,搞起了洋务运动,推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。
不过,在洋务运动碰了壁之后,接连签了不少让人憋屈的协议,成了给中华民族抹黑的人。